震級、烈度、設防烈度這是三個很容易弄混的概念,這三者之間又究竟是什么關系呢?
一、震級
里氏震級是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里克特和古 登堡于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,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準。
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:
弱震震級:小于3級
有感地震震級:等于或大于3級、小于或等于4.5級
中強震震級:大于4.5級、小于6級(如彝良地震)
強震震級:等于或大于6級(如玉樹地震)
注意:震級大于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(如汶川地震)為簡單、準 確起 見,對外公布時用“震級”一詞,并用符號M,保留一位小數。震級每相差1.0級,地震能量相差大約32倍;相差2.0級,能量相差約1000倍。
二、烈度
指某一地區(qū)地面和各類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破壞的強烈程度,是衡量某次地震對一定地點影響程度的一種度量。同一地震發(fā)生后,不同地區(qū)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,烈度也不同,受地震影響破壞越大的地區(qū),烈度越高。
可以想象成一個靶子,震中就是靶心 10 環(huán),外邊一點 9 環(huán),再靠外 8 環(huán)。 同樣的地震,震中烈度可能是 9 度,往外 50 公里可能降低到 8 度,再往外150 公里可能降低到 7 度。
我國烈度分為12個等級,等級越高破壞越重。其中烈度VI度(6度)及以上建筑物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。
震級和烈度的關系:
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,但可有多個烈度,一般講,離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壞就越大,烈度也越高。
三、設防烈度
抗震設防烈度指的是(國家標準)規(guī)定一個地震烈度稱為作為當地抗震設防的依據。
須根據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,建筑物的類別、高度以及當地的抗震設防小區(qū)規(guī)劃進行確定。
一般情況下,抗震設防烈度可采用中國地震動參數區(qū)劃圖的地震基本烈度。